明末名将李成梁放虎归山 最终引火自焚
正是这数不胜数的战功使李成梁成了辽东的一根定海神针。
其面对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无论是他们单独挑衅还是联合出兵,都一一将之挑落马下,进而拓疆七百里,建宽甸六堡,并在开原、清河、抚顺等地开办贸易市场,与当地部落建立友好关系。
在明将吏贪懦,边备废驰的时代,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史称“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所未有”。
辽阳百姓称李成梁的中左所之战、盘山驿之战、卓山之战、平虏堡之战、红土城之战、养善木之战、鸭儿匮之战、雕背山之战、辽河之战、阿州之战、抚顺之战、沈阳之战、开原之战、袄郎兔之战、曹子谷之战、古勒寨之战,射王杲,诛速把亥,擒逞、仰二奴,斩阿大、阿海,“皆万世之功”(《明史·李成梁传》)。
凭借着这些赫赫战功,李成梁官职不断升迁。特别是万历十年(1582年)斩杀泰宁部部长速把亥之役,“速把亥为辽左患二十年”,是大明帝国北方的心腹大患,此人死,兀良哈部元气大伤,另一强势部落海西叶赫部,经分化瓦解,则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被征服,首领那林孛罗请降。
可以说,斩杀泰宁部部长速把亥之事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其影响之一是:明帝国、蒙古、女真三方的力量变化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影响之二是:帝国支柱张居正也因为在此期间对李成梁的鼎力支持而进太师,从而成就了由张居正、李成梁和戚继光三人组成铁三角支撑帝国的繁盛局面。
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之后,万历十年(1582年)6月20日,一直力挺李成梁的张居正溘然病逝,李成梁作为边将,朝内没有保护伞,作战趋于保守,以致于在万历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连续损兵折将,战略上一退再退。
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李成梁发兵出镇夷堡潜袭板升,初战捷,回师途中遭伏击,大败,阵亡者达数千人。
此战结束,李成梁不堪御史的弹劾,卸任辽东总兵,“以宁远伯回朝”。
从每战必胜到连战连败,张居正的辞世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则完全是李成梁的自身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