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为何都离不开英国的影子
1894年,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是罪魁祸首除了战争的发起者日本以外,也少不了背后英国人的身影。英国人由始至终一直想控制中国海军,但是由于种种情况一直没有成功。在甲午战争中,英国人的态度倒向了日本,造成了清廷在外交上的全面失败。
一、清廷初期的瞎折腾和三支海军的构想
在1863年,此时曾国藩的湘军和太平军正在鏖战,清廷为了加强自己的水上优势,通过第一任海关总事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向西方订购了8艘炮艇。但是李泰国异想天开的想控制这支舰队,做大清的水师提督。这样的条件清廷当然不能答应,在加上清廷并不希望过分增加曾国藩的力量,最后将这8艘没人要军舰退给了原主。但是在这样来回折腾之下,此次军舰采购白白浪费了60多万两白银(一条定远舰的价格)。在太平天国平定以后,清廷内部建设海军的计划逐渐开始实施。
最先提出建设三大海军的人不是北洋大臣李鸿章,而是清廷驻法国公使薛福。在西方见过大世面的薛福提出应该建立北洋、南洋、闽粤三支舰队,北洋舰队拱卫京师,闽粤舰队保卫东南沿海,南洋舰队保卫两广。这里的闽粤舰队,就是在马尾之战中全军覆没的福建水师。而三大舰队的构想至今仍在使用,联想一下现在的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既然有了计划,那么实施起来就快了。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李鸿章和沈葆桢开始了建立南北海军的历程。可惜的是当时每年的经费只有400万两白银,而慈禧太后一天的生活费就是4万两银子。
二、英国人再次干预和北洋水师的建立
英国处于在华利益的需要,一直不希望清廷的海军过于强大,或者说强大的清廷海军必须掌握在英国人的手里。在李泰国之后,英国人赫德的花招又来了。他得知清廷开始向外订购军舰以后,他提出英国可以优惠出售军舰,但条件是舰上必须使用英国军官。老谋深算的李鸿章看出了这个年轻人的花花肠子,没有同意由英国人指挥,反而提出了让中国军官去英国军校留学的计划。英国人真是有苦说不出,刘步蟾等一大批军官就是在那段时间出国留学的。
1875年,清廷首先订购了6艘400吨的炮艇,号称“六镇”,这也是北洋水师的雏形(镇南、镇北、镇东、镇西、镇中、镇边)。在6年以后,清廷向德国订购了镇远、定远两艘超级战舰,这种说法绝不为过,因为当时大部分舰艇的吨位只有4000吨,而这两舰达到了7000吨。再加上经远、致远、来远等军舰的配合,北洋水师的战斗力超过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远东舰队。换句话说,英国人再来一次鸦片战争,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应为北洋水师建立之初,射击的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值,达到了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水平(这是真实的,英国海军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三、升旗事件成为中英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1890年,由于旅顺尚未彻底完工,因此北洋水师南下进入香港进行舰艇维护。水师提督丁汝昌应为需要和英国交涉等等问题,离开了定远舰上岸处理事务。此时定远舰管带、总兵刘步蟾下令降下提督旗,升起总兵旗,因为在北洋水师中他的官位确实仅次于丁汝昌。但是这引起了北洋水师总顾问琅威理的严重不满,琅威理一直以水师副提督自居,认为他还在定远舰上,刘步蟾的行为属于越权。而刘步蟾一直把琅威理当做教官而已,而他自己才是北洋水师的老二。因为北洋水师的官制不伦不类,造成了这场风波。
两个人谁也不服谁,最后官司打到了李鸿章那里。李鸿章当然不希望英国人成为副提督进而掌握清朝的海军,所以他有意偏袒刘步蟾。从自己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这个决定并没有错。但是惹怒了琅威理,也惹怒了英国。琅威理离开了北洋水师,造成了北洋水师基层训练水平的严重下滑。同时英国也因此事的恼火,英国不再接受清廷的海军留学生,造成了清廷海军后续力量不给。这就造成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除了那些高级军官是留学生以外,很多中下级军官仍然是各地的学堂培养出了的。同时英国同日本开始进行政治交往,并逐步达成了潜在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