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会灭亡?朝廷无能财库亏空
皇权既得利益者才是肇乱之源
国内外寄予如此重大期望的君主立宪政治改革,竟然在一夜之间弄成这个样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按照摄政王稍后的解释,任命百官是1908年宪法大纲赋予皇上的专权,任何人无权剥夺。至于大家都讨厌的皇室或皇族子弟在内阁中占有绝对多数,摄政王的解释是,按照君主立宪的原则,满汉之间在立宪之后就没有身份的不同了,除了皇室外,皇族这个特殊阶层也就不存在了,大家一律平等了,既然没有了满汉区分,何来皇族内阁、亲贵内阁这种说法呢?
如果仅仅从清廷特别是摄政王的立场上说,这两个解释当然是成立的,1908 年的宪法大纲确实规定了任命百官是皇上的专权。只是此一时彼一时,那时的皇上是光绪帝,英明刚毅,现在的小皇帝刚刚离开襁褓,还没有上学,还没有起码的常识,如何能够援引先前的规定而继续垄断权力呢?即便立宪党人没有将这一层意思说穿,那你摄政王怎么就不能理解这一层呢?
至于第二层,满汉必将在立宪体制达成后自动消除,大家都不分满汉了,何来政治上的不平等呢?这个说法从满洲人的立场看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既然有满汉差异了,那么新出台的这个责任内阁为什么没有反过来,让汉大臣占绝对多数呢?况且在改革前,汉大臣在内阁在中央各部院中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现在改革了反而弄成这个样子,这究竟让汉大臣情何以堪?这不是在用事实证明孙中山革命党人十几年来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对的吗?
皇族内阁的出台时间是1911年5月8日,铁路国有化政策的出台是第二天,各地因这两件事情而发生骚乱也就从5月开始,但清廷直至9 月一直心存侥幸,一拖再拖,始终不愿让步和妥协。到了9 月中旬,铁路国有化政策引发的保路运动发生流血冲突,僵持了4个多月的政治格局终于因流血而破局。10月10 日,湖北新军在武昌发难,以军事哗变迫使清廷必须尽快做出抉择。湖北新军哗变的意义是清廷十多年来培植的国之柱石开始反叛,而这个反叛不是因为经济利益而是因为政治,因为新军将领和士兵对全国性的混乱已经看不下去,他们希望朝廷能够顺从民意、调整政策、恢复秩序,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体制。
不能说清廷对湖北新军的动向毫无意识,没有反应。清廷的反应是及时的,但从后来看,清廷的第一反应是与湖北新军的期待相反,不仅不对湖北新军的要求给予积极回应,反而下令用镇压化解危机。结果危机从武昌一地向外扩散,长沙、太原等地新军相继响应湖北新军,宣布独立,加入向朝廷施压的阵容。不得已,朝廷起用下野三年的能臣袁世凯,并不断扩大对袁世凯的授权,至摄政王引咎辞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宣布。
应该说,清廷通过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而做出的让步是巨大的,这个让步如果在一两个月前发表,那不啻是人民之幸、国家之福。人民一定会发自内心山呼万岁。然而现在,第一,时间迟了。第二,清廷尽管宣布了十九信条,但其内部对于权力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满洲贵族也就是那些君主专制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从阴谋论的立场解读人民的要求。
于是,最应该成为政治变革先导的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反而成为障碍,成为中国再进步的阻力,成为革命的对象。他们逆潮流而动,不但无法挽救大清,反而成为“小清”后来的负担或肇乱之源。所以,尽管辛亥参与各方在后来就政治变革达成比较圆满的妥协,对于皇族包括可怜的小皇上、隆裕皇太后等都给予尊严与优待,但对于满洲贵族尤其是稍后演变成宗社党的那一部分满洲贵族,则不愿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