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最大的失误就是没算到乾隆死后怎么办
所以国学大师邓之诚先生在《骨董琐记》卷三《乾隆时侍从之臣》中就说过:“……于是大臣向用,颇以貌取,文达(刘墉)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皇(乾隆)所喜,一时若翁覃溪(方纲)、朱竹君(筠)、王兰泉(昶)、邹一桂皆不得仕,际遇颇相似,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也可以反证“面貌俊秀,性情温顺,举止从容,且口齿极其伶俐”的和珅,为什么更容易引起乾隆皇帝的好感了。
于是,和珅这个未来的坏人,就这样以“内外皆秀”的表面现象掩盖了自己的真面目,深藏不露,闯过了层层关隘、重重门户,终于登堂入室:进了英廉的厅堂,上了乾隆的朝堂,开始他那有声有色的精彩表演了。
到了和珅一败涂地,在牢房里被赐自尽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会想到自己当年的浅见近视,被人家蒙住了眼睛呢?
和珅之所以能够叱咤风云长达二十几年之久,虽然多次受处分降级,却始终“屹立不倒”,除了有乾隆皇帝的袒护这一外部因素,他本人的谨小慎微,特别是不拉帮结派,不勾结皇亲国戚,恐怕也是他的成功经验之一。
凡是皇帝,一方面总想网络发掘人才,为我所用;一方面也特别害怕权臣功高震主,更怕他培植个人势力,图谋不轨。
汉高祖刘邦,虽然是个不读书的地痞皇帝,可是他出身下层,混迹市井,熟悉三教九流,知道人情世故,懂得什么人觊觎皇权,有可能谋反篡位;什么人故步自封,满足于荣华富贵,只求享受自保。汉初三杰中,萧何只热衷于买田,兼并土地。一个只想当地主田舍翁的人,分明没有鸿鹄之志,不会想当皇帝,所以刘邦放过了他。张良呢,一心求仙访道,既没有那心思、也没有那兴趣做皇帝,所以刘邦也放过了他。只有这个韩信,不但兵权在握,而且权势欲旺盛,连封王还不满足,明摆着是个危险人物,所以刘邦必须要他的性命,不然自己就危险了。
乾隆既然是个熟读史书的皇帝,对于什么人有图谋不轨之心,当然也要时刻注意。他不是不知道和珅有贪黩行为。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发现和珅贪污,他倒反而放心了。其原因,就是刘邦的那个逻辑:敛财的人,不是造反的人。敛财的人是鼠目寸光,眼睛看到的,仅仅是那点儿黄金白银,看不见锦绣河山;如果一个权臣根本不把钱财看在眼里,那倒危险了:他的眼睛,是不是紧紧盯着皇位呀?和珅贪财,反证他没有皇位企图,所以不可怕。多搜刮几个钱财,小意思,不在话下。—说和珅是天下第一贪,那是嘉庆的语言,乾隆当然不会相信。和珅家里当然有钱,他也不隐晦自己有钱。他也许正是利用自己的“有钱”,来迷惑大家,让人家相信他只爱钱财不爱江山呢!乾隆知道和珅有钱,但是绝不可能超过皇家去。和珅所拥有的珍宝,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还是乾隆御赐的吗?和珅被抄家的时候,乾隆如果在世,也绝不会相信和珅的财产,会相当于国库十至二十年的收入。这本来就是一个被无限夸大了的不实之词。
正因为和珅知道有钱不会遭到皇帝的猜忌,“爱权”才会遭到皇帝的怀疑,因此,他终其一生,绝不拉帮结派,也尽量不和王公贵戚多来往。他只求自己的“一人之下”,安享太平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