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新作风味人间介绍 陈晓卿新作美食综艺上映浙江卫视
《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应该很多网友们和观众都看过吧,让人非常的有食欲看起来就流口水,近日这档节目的总导演陈晓卿又开始了一档新的美食节目叫做《风味人间》将于10月28日晚上21:15在浙江卫视播出观众们不要错过哦,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中外美食竟有“不谋而合” 微观摄影让味道看得见
《风味人间》的拍摄足迹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第一集《山海之间》中,就出现13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20多种特色美食,看得人饥肠辘辘、垂涎欲滴。《风味人间》不仅记录下了各种食材的流变、各种佳肴的制作过程,更令人拍案叫绝地发现相隔万里的东西方美食竟有如此相似的“不谋而合”,比如中国黄土高原的洋芋搅团与法国的瀑布土豆泥。总导演陈晓卿说他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吃臭豆腐,他们吃臭奶酪,同样吃臭的人之间有哪些惺惺相惜的地方?又有哪些水火不容的地方?”他坦言自己的下一个作品也许就要致力于这个发现,做一场“国内国外的美食对对碰”。
《风味人间》从东方到西方,从高山到大海,从城市到乡野,不仅以广阔的视野寻找美食的踪迹,还把探寻的目光触及到食物的细微变化之中,而微观摄影技术的运用让陈晓卿导演如虎添翼。比如马肉如何在极端严寒的条件下迅速冻结保鲜,在显微镜下的变化竟是如此美妙绝伦,让观众直观地看见那味道的凝结。陈晓卿开心地说:“与美丽科学团队相遇是一次巧合,结交了这样优秀的微观摄影团队,圆满了我的想法,强者与强者的联合,才能打破常规,将画面拍摄得更具层次和梦幻,让观众能够有幸地看到“味觉”的长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欣赏美食。”他甚至幽默地说:“与我合作,他们吃亏了,因为他们只能成为我作品的一部分。”
花费五天只为等鱼 吃苦不过是趣味谈资
一个勇敢的年轻渔民,手握鱼叉,站在叉渔船的船头,寒风凛冽,小船在狂风巨浪的大海中逆浪而行,开足马力,上下剧烈颠簸着追逐一条旗鱼……这是《风味人间》第一集《山海之间》中的一个片段,镜头在海面上下切换,观看的人们无一不摒心静气、目不转睛。陈晓卿介绍说:“我们把摄像机绑在两条船之间连接的架子上,插进海里,为了等这条旗鱼的出现,摄制组足足等了五天,这五天,还必须全程开机,全神贯注,谁知道旗鱼什么时候会出现?”而五天拍摄积累的大量素材,经过剪辑,在正片里呈现的却仅仅是短短几十秒。
类似这样的艰辛在《风味人间》长达一年半的拍摄过程中可谓常态,比如在哈萨克的冬牧场,夜间室外零下三四十度,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整个摄制组只能带着高山睡袋在车里睡觉,就这样熬过了十天。陈晓卿侃侃而谈这些时总是神情轻松快乐,仿佛所有吃过的苦都不过是一段段趣味小插曲。当记者问起这是不是摄制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时,他略带严肃地说道:“我特别不喜欢说拍纪录片困难这个事,拍纪录片本来就是一个挺难的事,如果说没有困难那还拍什么纪录片,而且它跟节目的好坏也关联不大,只能作为一个谈资”。
不是我们赋予食物文化 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带文化
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呈现给观众的当然不仅仅是异彩纷呈的美食盛宴,在一道道美味佳肴的背后,还有人们对于食物的深厚感情,各地域饮食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以及人类为获取这自然赐予而焕发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很多人以为,陈晓卿导演热衷于拍美食,是为了以食物为介质,去讲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赋予食物以人文的内涵。
在采访中,陈晓卿导演对这种看法作出了回应,他说:“正好相反,不是我们赋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带着文化,人们的许多生活印记都可以从食物中得到答案。比如小麦,往西传,遇到了火,变成了披萨面包,往东传,遇到了水,变成了馒头面条。东西方文化如此水火不容,可能就是和小麦的那次‘分手’有很大关系。所以食物是所有人类文化的起点”。
访问的最后,浙江卫视记者问陈导:“您拍摄了那么多美食,最喜爱的是什么?”他笑着回答说:“只要是好吃的,我都喜欢。”陈晓卿导演究竟都喜欢哪些好吃的?让我们在10月28日,也就是本周日的21点15分,守候在电视机前,浙江卫视《风味人间》,将带我们一起走进美食达人陈晓卿的美丽世界。